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>日本食品>中国食用糖进口市场概况

中国食用糖进口市场概况

发布时间:2016-05-10 点击数:1822
食糖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,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,食糖产业是广西、云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。近年来,中国食糖进口过快增长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深入分析中国食糖进口变化的原因,及时研判其发展趋势,适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,对促进中国食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一、近年来中国食糖进口变化特点

(一)进口量快速增长,连续两年超过关税配额

入世初期,中国进口食糖维持在100万-150万吨。2010年开始进口量激增,2011年达到292万吨,比2010年增长65.3%,首次突破关税配额。2012年进一步激增至375万吨,比上年增长28.4%,超关税配额进口180.5万吨(图1)。




图1 2001-2012年中国食糖进口情况

(二)甘蔗原糖进口大幅增加,砂糖比重有所下降

入世以来,中国食糖进口以甘蔗原糖和砂糖为主,两者占食糖进口总量的98%以上,其中砂糖进口量占食糖进口总量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31.8%。近年来,甘蔗原糖进口量大幅增加,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256.4万吨和342.6万吨,比上年分别增长63.9%和33.6%,占当年食糖进口总量的87.8%和91.4%。砂糖进口量2011年达到34.6万吨的历史高点后,2012年减少至32万吨,比上年下降7.5%,占食糖进口总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11.8%降至8.5%(图2、图3)。






图2 2001-2012年中国食糖分品种进口情况

注1:由于2012年海关数据库将“甘蔗原糖,未加香料或着色剂”分解为“非离心甘蔗糖,未加香料或着色剂”和“其他甘蔗糖,未加香料或着色剂”,为便于比较,本专题将2012年数据进行了合并。下同。

注2:“其他”包括绵白糖,未列明精制糖,未加香料或着色剂的甜菜原糖,加香料或色料的甘蔗糖、甜菜糖和化学纯蔗糖。下同。

图3 2001-2012年中国食糖进口产品结构

(三)自巴西和泰国进口快速增长,进口来源地进一步集中

2010年之前,古巴是中国食糖的传统进口来源地,进口量维持在40万吨左右,占食糖总进口量的比重在28.3%-52.3%之间。之后自巴西、泰国食糖进口快速增长。2010年自巴西进口达108.9万吨,比2009年增加3.6倍,占中国进口食糖总量的61.7%,比2009年提高约40个百分点,首次超越古巴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。2012年,自巴西进口量进一步增至199万吨,占当年食糖进口总量的68.2%;自泰国食糖进口达93.7万吨,占25%(图4、图5)。




图4 2001-2012年中国食糖进口来源地情况




图5 2001-2012年中国食糖进口来源地结构

(四)国有企业进口占六成,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配额外进口超五成

从进口企业类型来看,2012年,国有企业进口食糖225.8万吨,占中国食糖进口总量的60.3%;私营企业进口138.1万吨,占36.9%;外商投资企业进口10.8万吨,占2.9%。从食糖关税配额发放来看,70%给国营企业,30%给民营企业。因此,国有企业进口中,配额外进口89.7万吨,占配额外进口总量的49.7%,关税配额内进口136.2万吨;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口中,配额外进口90.6万吨,占配额外进口总量的50.3%,关税配额内进口58.4万吨。

二、食糖进口快速增长的原因

(一)消费快速增长而生产受限,国内食糖产不足需

入世以来,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,中国食糖消费快速增长,2002/2003榨季中国食糖消费量在1020万吨左右,2008/2009榨季增至1360万吨,之后有所下降,2011/2012榨季为1330.1万吨。受自然条件、比较收益等因素影响,食糖产量增长缓慢且波动较大。2007/2008榨季达到1484万吨的高峰后,国内食糖产量连续3个榨季下降,2008/2009、2009/2010和2010/2011榨季分别为为1243万吨、1073万吨和1045万吨,产需缺口分别为117万吨、277万吨和225万吨,2011/2012榨季产量虽回升至1151.8万吨,但仍存在178.3万吨缺口。持续存在的产需缺口是近年来食糖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。

(二)全球食糖产大于求,国际价格下跌

受自然灾害影响,2008-2011年全球食糖产量下滑,食糖价格高涨,刺激了后期食糖生产。2010/2011和2011/2012榨季,泰国和印度等国家产量大幅增加,全球食糖分别过剩133万吨、648万吨。国际食糖价格急剧下跌,由2011年1月4日的每磅31美分跌至2012年1月4日的24.4美分,12月31日跌至19.5美分,2013年1月31日跌至18.8美分。

(三)国内外价差明显扩大,进口利润明显增加

国际糖价下跌通过国际贸易和期货市场传导到国内,国内糖价也呈下跌态势。由于中国制糖生产成本高,且为稳定国内食糖市场价格,中国政府2011/2012榨季实行了两批总计100万吨的食糖收储政策,并在2012/2013榨季继续收储300万吨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数据表明,2012年12月份中国进口加工成品糖平均成本为每吨4711元,比广东地区国产糖价每吨低1000元,进口糖价格优势凸显(图6)。受生产成本、收储政策支撑,国内食糖价格高于国际价格,不仅配额内进口食糖出现了稳定的较长时间的利润机会,配额外进口糖也在2012年5月和11月出现了至少每吨200元的净利润机会。




图6 2008年以来国内食糖价格与国际食糖价格比较

注:国际价格为泰国食糖到岸税后价。

(四)进口关税很低,难以有效保护国内产业

食糖是世界上贸易保护程度最高的农产品之一,多数国家对食糖进口实施配额管理,配额外关税较高且为非从价税,转化为从价税的税率都在100%以上,例如美国、欧盟、日本、印度约束关税分别高达185%、218%、346%、150%,即使是竞争力很强的巴西,也有35%的关税。中国加入WTO时承诺配额内关税降为15%,配额外关税降为50%,全部为单一从价税;承诺配额数量为194.5万吨,占所有成员配额总量的50%。由于中国食糖边境保护程度不高,起不到调控进口的作用。

三、食糖进口的发展趋势

中国食糖消费增长仍将继续快于产量增长,产需缺口将逐年扩大。从消费量来看,中国人均食糖年消费量为10.1千克,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35~40千克的水平,也低于消费习惯相近的中国台湾的23.9千克和中国香港的31千克。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,食糖消费将持续增加。从产量来看,受自然条件、比较效益和技术因素影响,扩大糖料种植面积的潜力有限,单产和总产提高缓慢,产需缺口将逐年扩大。OECD-FAO农业展望报告(2012-2021)预测,2021年中国食糖消费量将增至2000万吨左右,超越欧盟成为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费国;而中国产量到2021年约为1518万吨;产需缺口将由2013年的262万吨增至2021年的469万吨(图7)。




图7 2013-2021年中国食糖产需预测

数据来源:FAO与OECD联合预测。

生产规模太小,与主要出口国基础竞争力差距将继续扩大。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产业,生产规模决定了农业基础竞争力。中国糖料主产区地处桂、滇等不发达地区,人多地少矛盾突出,耕地分散、细碎。糖料蔗户均经营规模仅为0.4公顷,巴西、泰国、澳大利亚户均经营规模分别为40公顷、25公顷和80公顷。在劳动力、土地和农资成本快速增长的推动下,主产区糖料价格与世界其他产糖国价格差距不断拉大。FAO生产者价格数据显示,2003年中国每吨甘蔗生产者价格仅比巴西、泰国高9美元和7.5美元,而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42.7美元和39.5美元。

随着城镇化战略推进和农村人口转移,中国农业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提高,受资源和自然条件约束,规模化、机械化问题要在短期内突破难度很大,中国食糖成本将继续较快增加,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。

综合考虑国内外需求、资源等因素,未来中国食糖进口仍将呈增长趋势。短期来看,2013年国际食糖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,中国食糖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。2012/2013榨季,由于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、墨西哥和巴西等主产国产量预期上升,全球食糖产量升至创纪录的1.8亿吨,比上个榨季增长3.2%,而全球食糖消费量仅增长2.1%,国际糖业组织预测全球食糖过剩量为852.6万吨,食糖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。相对而言,受生产成本上升、国内临时收储政策等因素影响,国内外价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,短期内仍将存在较大的进口压力。

长期来看,由于巴西、泰国等食糖主要出口国生产潜力大、生产成本低,全球食糖产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,食糖市场产大于需的格局将延续。根据OECD-FAO农业展望报告(2012-2021)预测,2012-2021年,全球食糖消费量将由1.7亿吨增至2亿吨,同期全球食糖产量将由1.8吨增至2.1亿吨,产大于需导致食糖库存持续上升,到2021年全球食糖库存将达到6802.4万吨,库存消费比达到33.6%。由于中国食糖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,加上生产成本上升、竞争力下降、关税保护程度低、人民币升值等因素,食糖进口规模将持续扩大,对国内食糖产业的影响将不断加深。

对于食糖经营者来说,把握总体的趋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。面对国内外市场的两种不同的境况,做出正确的抉择才能在市场上游刃有余。

133-1106-8688 158-3019-8380